首页 资讯 正文

“80后”旅居者对太原的深度探索

体育正文 278 0

“80后”旅居者对太原的深度探索

“80后”旅居者对太原的深度探索

周巍红(zhōuwēihóng)一家三口在汾河二库旁的山上看日落合影。 “太原像一本翻不完的(de)(de)书,越读越惊叹!”来自安徽的“80后”周巍红感慨道。2007年,首次到太原,未曾想到,这座城市会成为(chéngwéi)他的第二故乡,更让他的孩子成为地道的“太原娃”。18年间,他笑称自己始终在“旅行(lǚxíng)”:漫步晋祠触摸千年古韵,品味刀削面与老陈醋的烟火气……从初识到痴迷,从定居(dìngjū)到传承,他的故事折射出(zhéshèchū)太原文化底蕴的永恒魅力——这里(zhèlǐ)不仅是旅行目的地,更是一座值得用一生探寻的文明宝库。 2007年秋,20岁的周巍红(zhōuwēihóng)怀揣太原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录取通知书,踏上了(le)从安徽铜陵开往山西太原的绿皮火车。彼时,他未曾想到,这次求学(qiúxué)之旅,会绵延成跨越18载的人生迁徙。 毕业后,他从(cóng)房产中介起步,每天骑着二手自行车,丈量太原的(de)大街小巷。慢慢地,这座北方城市的粗犷与(yǔ)细腻,逐渐走进他的生命中,并与之紧密相联。 “太原挺舒服的,有好多(hǎoduō)好吃的、好玩的。”2014年,他(tā)向高中同窗王泉发出盛情邀请。逛晋祠、爬蒙山、游(yóu)迎泽公园……两个人沉浸在太原的美景中,感情也迅速升温。在晋阳湖畔的晚风里,二人成功牵手,并决定在太原定居、创业。婚后,女儿的降临为(wèi)这个小家添上幸福底色,三口(sānkǒu)之家的日常暖意融融。 去玉泉山上揽星辰、赏日出;到汾河二库邂逅一场山巅晚霞;在(zài)汾河峡谷(xiágǔ)穿越中感受(gǎnshòu)春天蹒跚而来……每逢周末,在城市的角落里、山水间,总能看到周巍红一家三口找寻“诗和远方”的身影。 为记录女儿的成长(chéngzhǎng)经历,2018年,周巍红创建微信公众号“诗和远方不远”,每到一个地方(dìfāng),用文字、影像定格旅途见闻。 多年的(de)行走、游历让他(tā)成为粉丝们眼中的“时空旅人”,大家(dàjiā)跟随他的脚步,纷纷找寻太原(tàiyuán)的四季美景和心灵栖息地:春日里,他们驱车来到娄烦皇姑山,湛蓝的天空下,高耸入云的树木、清脆的鸟鸣、慵懒的牛群,织就了太原版“阿勒泰”的森林牧歌;夏日里,在暮色鎏金的北大寺荷塘畔,大家沉浸在荷风送爽,聆听着蛙鼓虫鸣协奏(xiézòu)的田园交响曲;秋日里,在细柔的秋雨中,走在尖草坪马头水村间(shuǐcūnjiān)小径,雨珠叩击松针(sōngzhēn)的韵律,恰是游子魂牵梦萦的草木私语;冬日里,沿着云顶山的古岔线逶迤而上,山尖云雾缭绕(liáorào),雪花飘飘若现(ruòxiàn),如同邂逅西藏雪山,美不胜收。 “18年的时光,我(wǒ)在太原(tàiyuán)上学、工作、结婚、生子,人生大事几乎都和太原分不开。”周巍红和妻子坦言,按正常来说(láishuō),在一个地方旅行,少则(shǎozé)几天长则几个月了解得就该差不多了,但是在太原生活得越久,越发现,太原乃至山西的精彩,根本看不完! 起初,两家老人觉得他们在太原人生地疏,常劝其返回安徽老家。后来,等他们把(bǎ)老人们接到太原小住一段时间(yīduànshíjiān)后,老人们对(duì)太原赞不绝口,再不提回家乡一事。在父母潜移默化的(de)影响下,10岁的女儿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太原话,笔下流淌的蒙山烟雨与双塔夕照,更裹挟着超越(chāoyuè)年龄的文墨馨香。 如今,周巍红在微信公众号上已累计刊发各类原创游记文章170篇,单篇文章的(de)阅读量少则几百人,多达数万人,其中,“跟着‘80后’宝爸游太原”成为皖晋两地亲友及粉丝们热议的话题。受其感召,每年(měinián)总(zǒng)有安徽亲友赴并游览。从晋祠博物馆到太原北齐(běiqí)壁画博物馆,自太原古县城至钟楼街,他总悉心导览。临别时,他不忘(wàng)给亲友备上宁化府老陈醋、阳曲(yángqū)小米等三晋风物相赠。 每当暮色熔金,这位“80后(hòu)”父亲总喜欢携女儿伫立在晋阳湖畔,望着汾河水(shuǐ),意味深长地说:“你看太原多像永祚寺的双塔,老砖缝里总能长出新故事(gùshì)。太原这本书,我们才刚刚翻到序章。” 记者(jìzhě) 周利芳 文/摄 太原晚报
“80后”旅居者对太原的深度探索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