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文化新观察丨三湘四水间,文化遗产何以焕发新活力?

体育正文 208 0

文化新观察丨三湘四水间,文化遗产何以焕发新活力?

文化新观察丨三湘四水间,文化遗产何以焕发新活力?

长沙深度开掘文物蕴藏的多维价值,强劲(qiángjìng)助推文化薪火的代代相传 近期,流失海外79年的长沙子弹库战国(zhànguó)帛书《五行令》《攻守占》回归(huíguī)故土。子弹库帛书作为(zuòwéi)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,无疑深刻印证了长沙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的文脉悠长。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长沙(chángshā)以三千年未改的(de)(de)城名与城址,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坐标。党的十八(shíbā)大以来,长沙锚定建设更具“长沙味(wèi)、湖湘韵、中国范”的世界文旅名城目标,着力答好“文化+旅游”“文化+科技”两道“融合命题”,积极擦亮悠久的历史文化、厚重的革命文化、活跃的现代文化“三张文化名片”,推动文化瑰宝活起来、火(huǒ)起来。 6月14日,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(chéngshì)活动在长沙举行,这场融汇千年古韵(gǔyùn)与(yǔ)时代新声的盛会,将鲜活呈现长沙守护文明根脉的斐然成就,深度开掘文物蕴藏的多维价值(jiàzhí),强劲助推文化薪火的代代相传。 千年淬炼:文明立(lì)高标 精神照河山 长沙是湖湘文化(wénhuà)发祥地,拥有以史前文明、商周青铜文化、楚湘文化、汉文化、简牍文化、海丝(hǎisī)文化、宋明理学、近代名人、红色文化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,铺陈开一幅古今辉映(huīyìng)的历史文化长卷。 ——“惟楚有材,于斯为盛”,这里积淀着(zhe)千年文脉。 屈子、贾谊、杜甫、朱张(zhūzhāng)等(děng)迁客骚人在此留下诗篇、论理讲学;商周炭河里遗址、唐代(tángdài)铜官窑(guānyáo)遗址、四羊方尊、马王堆汉墓、走马楼三国吴简等珍贵文物享誉海内外。如今,铜官窑、炭河里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(gōngyuán),汉长沙国王陵入选立项名单,三大考古遗址公园成“三足鼎立”之势,共同彰显长沙三千年瑰丽文化。 唐代铜(tóng)官窑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。1998年“黑石号”沉船出水5万多件铜官窑瓷器(cíqì),揭开海上丝绸之路传奇。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湖南首家“国字号”,园内博物馆、谭家坡遗迹馆等景点,可让人了解陶瓷文化、参观唐代龙窑(lóngyáo)及各(gè)时代窑业遗存。 驱车西行2小时,炭河里考古遗址公园曾出土“十大传世国宝之一”的四羊方尊(sìyángfāngzūn)。1938年村民发现(fāxiàn)青铜器后,经考古证实为南方最早西周城址,出土1500多件(duōjiàn)青铜器。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展陈文化演变(yǎnbiàn),吸引众多游客体验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。 汉(hàn)文化是长沙(chángshā)重要基因。湘江西岸发现26座西汉长沙国王陵,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在保护现有生态的前提下构建(gòujiàn)遗址展示区、考古科普区、创意体验区、综合服务区等功能板块(bǎnkuài),将打造为王陵遗址展示与考古科研平台、汉长沙国历史教育与体验中心。 长沙简牍博物馆馆藏10余万枚三国吴简,其中(qízhōng)1996年出土(chūtǔ)的“走马楼简”位列20世纪百大(bǎidà)考古发现。长沙出土简牍占全国总量1/3以上,是时间跨度最大、序列最完整的简牍出土城市。 ——“十步之内,必有芳草”,这里辉映着革命荣光(róngguāng)。 长沙是“建党先声”发源地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,毛泽东在此发出“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”的世纪天问。这里涌现了刘少奇、杨开慧、雷锋等一大批(yīdàpī)革命(gémìng)先辈和(hé)楷模人物,留存有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、文家市秋收起义旧址等历史(lìshǐ)遗迹,红色精神生生不息。 目前,长沙已登录不可移动文物(wénwù)总计(zǒngjì)2356处(chù),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47处,其中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。靖港、文家市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,浏阳市楚东村、潭湾村和长沙县开慧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。全市(quánshì)拥有国有博物馆(bówùguǎn)(纪念馆)32座,省、市、区县(市)三级登录的国有文物藏品达81.96万件(套(tào))。这些珍贵文物散落于长沙城,如同城市(chéngshì)的生命脉络,与城市肌理深深交融,和谐共生。 时代新声:文物活(huó)起来 文旅潮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(yǐlái),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(wénwù)保护工作,为新时代文物工作指明方向。 长沙市委(shìwěi)、市政府印发《关于加强文物(wénwù)(wénwù)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(shíshī)意见》《长沙市文物事业中远期发展规划(2018—2030)》《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办法(bànfǎ)》等系列文件(wénjiàn),逐步建立起文物国土“矢量化”“一张图”管理的文物保护体系,建立健全市、区县(市)、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文物安全四级责任体系和巡查模式,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“长沙模式”。 ——文化共享(gòngxiǎng),文博盛宴涌动传承热潮。 当前,“博物馆(bówùguǎn)热”持续升温。每到节假日,长沙热门博物馆十分火爆,年轻游客已成为博物馆游的主力军,“为一座馆,赴一座城(chéng)”成为旅游(lǚyóu)新时尚。 长沙拥有国有博物馆(纪念馆)32座(zuò),已批准设立非国有博物馆20座。湖南博物院、刘少奇同志(tóngzhì)纪念馆、长沙简牍博物馆、长沙博物馆、胡耀邦同志纪念馆、秋收起义文家市(shì)会师纪念馆、湖南地质博物馆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(hángliè)。类型丰富、主体(zhǔtǐ)多元、普惠均等的长沙现代博物馆体系,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多样的文化选择。 走进长沙博物馆,《寻长沙》文博风物艺术幻境演出(yǎnchū),通过(tōngguò)沉浸式演出再现湖湘文化场景,特展“她(tā)从长安来——汉长沙国渔阳王后和她的时代”,生动复原了汉代长沙人的日常生活具象。借着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举办的东风,国家文物局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在长沙博物馆共同举办“不尽(bùjìn)长江滚滚来——长江与中华文明(zhōnghuáwénmíng)展”。展览(zhǎnlǎn)通过近200件(套)各类珍贵文物,对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、发展和贡献进行系统(xìtǒng)挖掘和全面展示,让观众感受长江与黄河等(děng)大河一同塑造出多元一体、连绵不绝、兼容并蓄的中华文明。届时,长沙博物馆将成为展示长江文明、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(chuāngkǒu)。 此外,湖南博物院的“心象——古干(gǔgàn)的汉字(hànzì)书法抽象艺术展”、长沙(chángshā)(chángshā)简牍博物馆的“文脉在兹谊居千年——西汉长沙王太傅贾谊和他生活的城市”特展等一场场精品展览(zhǎnlǎn)正在长沙各大博物馆展出。据悉,2024年,长沙52家博物馆共接待观众2682万人次。长沙各博物馆(纪念馆(jìniànguǎn))持续实行免费开放,每年推出社教活动数千场次,年均受众超2000万人次。各博物馆探索“博物馆+”模式,融合教育、文创与科技,让文物“活”起来,助力城市文化(wénhuà)品牌升级。 ——赓续(gēngxù)血脉,红色星火淬砺初心之光。 湘江之滨,麓山脚下,坐落着一所典雅静谧的高等学府(gāoděngxuéfǔ)——湖南第一(dìyī)师范学院。 “同学们,欢迎大家穿越来到(láidào)1915年的一师青年毛泽东征友现场!”沉浸式的“第一师范”大思政课,让历史场景再现眼前,短短(duǎnduǎn)几个月(yuè)便成为火爆湖南的红色育人金字招牌。学校还开发(kāifā)出20个特色教学(jiàoxué)案例,其中“‘跟着总书记的足迹:走进红色一师’沉浸式思政现场教学”入选国家文物局2024年优质资源十大示范项目。 这是长沙(chángshā)积极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生动缩影。 近年来,长沙实施一批重大革命文物保护(wénwùbǎohù)利用项目,推出一批红色(hóngsè)旅游经典(jīngdiǎn)景区,制作一批革命文物精品展览,开发一批红色文化创意产品,形成若干红色旅游精品线路,推动革命传统教育进(jìn)学校、进课堂,持续用好红色资源、赓续红色血脉。 为(wèi)保护好、管理好、运用好革命文物,花明楼刘少奇(liúshǎoqí)故居修缮故居本体及周边历史建筑群,通过(tōngguò)“故居课堂”“文物故事汇”实景教学项目,《人民的好公仆》沉浸式情景剧(qíngjǐngjù),“刘少奇同志(tóngzhì)著作选读”“红色家书诵读”体验项目,“伟人故里研学护照”等实景教学、VR体验方式,复原刘少奇少年学习生活场景。 近年来,花明楼依托刘少奇故居核心IP,联动蔓青藤研学、农耕文化、航空科普、茶文化、影视体验等(děng)五大(wǔdà)特色(tèsè)基地(jīdì),构建“红色引领、多元融合、全域发展”的文旅(wénlǚ)新格局。五大特色基地辐射带动周边12个村发展,新增文旅就业岗位2000余个,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宁乡市平均水平25%,有效推动文物保护利用(lìyòng)、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。 ——融合(rónghé)创新,数智赋能焕活古韵新彩。 铜官窑(guānyáo)博物馆(bówùguǎn)通过3D复原唐代(tángdài)龙窑,炭河里青铜博物馆以沉浸式展陈讲述(jiǎngshù)商周方国故事;马王堆丝织文物数字仿真复原项目,通过AI技术还原辛追夫人服饰(fúshì);“山海”App集成67家博物馆超3.5万件文物,更是推出多语种(duōyǔzhǒng)国际版……当古老文物与时代潮流碰撞,长沙以“文化+科技”“文化+旅游”双融合破题,推动文物工作创新发展。 《恰同学(tóngxué)少年(shàonián)》沉浸式剧场(chǎng)以青年求学故事(gùshì)还原“觉醒年代”,累计演出超1000场,接待观众10万人次,年轻群体占比超50%。《寻长沙(chángshā)》等热门演艺创新观演模式,催生文化消费(xiāofèi)新业态。长沙潮宗街保留明清麻石街巷格局,融合历史遗迹与现代商业,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,实现“文化+旅游+消费”深度融合,让历史与现代活力共生。 为推进长沙历史文化名城汉文化中心建设,长沙推动文旅全域融合,支持湖南(húnán)博物院、湖南烈士公园(gōngyuán)、浏阳河、马栏山公园联动(liándòng)共创发展,变“单打独斗”为“联合作战”,形成入博(rùbó)观展、入园休闲、沿河游览、入区体验的(de)“四位一体(sìwèiyītǐ)”实景体验,同时,跨区域统筹(tǒngchóu)整合湖南博物院、芙蓉区古汉路汉文化主题街区、马王堆汉墓遗址、望城区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等资源,将长沙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的“汉文化中心”。 砥砺前行:文保强根基(gēnjī) 名城展新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长沙将继续秉持对历史负责(fùzé)、对人民(rénmín)负责的态度,系统谋划,创新实干,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,让(ràng)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。 为进一步促进文物事业发展,长沙始终瞄准(miáozhǔn)目标,牢牢聚焦任务,到2030年,长沙将建成湘江文化遗产国家(guójiā)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、汉文化保护传承展示基地(jīdì)、简牍学术交流中心(zhōngxīn),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文化观光目的地,“楚汉名城、革命圣地”特色进一步突出,湖湘文化个性进一步彰显,城市(chéngshì)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。 ——从大历史(lìshǐ)的(de)维度,廓清源流关系,传承历史文化。长沙自2023年起(qǐ)开展第四次文物普查(pǔchá),通过无人机航拍、三维建模(jiànmó)等技术全面摸清文物家底,对照文物清单进行全覆盖、无遗漏的地毯式普查,多方位查阅地方文献,走访当地老人、历史见证者,确保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管理和保护。 ——以大融合的力度,深化改革(shēnhuàgǎigé)创新,强劲(qiángjìng)发展动力。长沙积极创建湘江(xiāngjiāng)文化遗产国家(guójiā)文物保护(wénwùbǎohù)利用(lìyòng)示范区,打造国内文物保护利用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。示范区将重点建设“一核四区”城市(chéngshì)文化遗产廊道,一核即长沙城市文物保护利用核心区,四区即湘江文物保护利用赋能乡村振兴区、湘江文物保护利用赋能文化创新区、湘江文物保护利用赋能文化体验区、湘江文物保护利用赋能文化产业区,打造国内文物保护利用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,构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湖湘文明(wénmíng)展示带。 ——创大服务的机制,完善公共服务,提升幸福指数。如果要了解一座城的文化,走进博物馆是最好的打开方式之(zhī)一。长沙不断打造“博物馆之城”,坚持以(yǐ)综合型博物馆为龙头,以文物(wénwù)专题馆和(hé)其他行业博物馆为辅翼,大力发展社区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。 “文明立世,文化兴邦。”长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,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易鹰表示(biǎoshì),“全市文物(wénwù)系统将秉持‘保护第一、加强管理、挖掘价值、有效利用、让文物活起来’的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,在文物价值挖掘、文物资源数字创新、文博跨界融合发展等方面锐意进取,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(zhuǎnhuà)、创新性发展,着力(zhuólì)赓续(gēngxù)中华文脉,绽放(zhànfàng)时代光彩。” 2025年文化和(hé)自然遗产日: 长沙推出10个配套活动和5个专题展览(zhǎnlǎn) 围绕(wéirào)“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”主题,在今年文化和(hé)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,长沙将精心组织(jīngxīnzǔzhī)推出10个配套活动和5个专题特展,近(jìn)百个场所共同参与。通过展览、演出、研学等形式,展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(de)独特魅力,延续历史文脉,坚定文化自信,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传承和发展。 1.“妙手匠心(jiàngxīn)·文物新生——让历史(lìshǐ)触手可及”文物修复体验活动。由长沙市博物馆举办。 2.“四普”重要(zhòngyào)发现——兼说“渔阳和她的时代”讲座。由汉长沙(chángshā)国考古遗址公园和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举办。 3.“传承历史文脉(wénmài) 重现古城风采” 公众考古活动。由(yóu)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。 4.“湘江——流淌(liútǎng)的文明”专题讲座。由长沙市博物馆举办。 5.“拼(pīn)碎片·续铜官记忆 护遗产·传文明薪火”研学活动。由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(kǎogǔ)遗址公园举办。 6.“农耕文化我传承”研学活动。由刘少奇(liúshǎoqí)同志纪念馆举办。 7.浏阳市2025年文化(wénhuà)和自然遗产日活动(huódòng)。由浏阳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举办。 8.新文物法知识竞答赛。由宁乡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(tǐyùjú)、炭(tàn)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共同举办。 9.“华风霓裳”汉服展示主题活动。由长沙市博物馆(bówùguǎn)举办。 10.《寻长沙(chángshā)》情景剧演出。由长沙市歌舞剧院(yuàn)和长沙市博物馆共同举办。 1.“心象——古干(gǔgàn)的汉字书法抽象艺术展”。由湖南博物院主办。 2.“夜郎遗踪:寻找《史记》中(zhōng)的(de)古国”专题展。由长沙市博物馆主办。 3.“文脉在(zài)兹 谊居千年——西汉长沙王太傅贾谊和他生活的(de)城市”特展。由长沙简牍博物馆、贾谊故居管理处共同主办。 4.刘少奇廉政风范(fēngfàn)专题展。由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主办。 5.“作风建设永远在(zài)路上”——中国共产党推进作风建设历程专题展。由秋收起义文家市(shì)会师纪念馆主办。
文化新观察丨三湘四水间,文化遗产何以焕发新活力?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